Yinxue 发表于 2023-11-5 20:59:48

家长在儿童学琴中的位置——周海宏

<p>在儿童的钢琴教学中,家长的陪练现象在我国的家庭中已是非常普及。音乐学习的本身是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但近年来,我发现钢琴学习中的陪练现象,反而成了家长与琴童痛苦的心理体验。</p><br/><p>曾有家长来信向我诉苦说:“女儿四岁开始学钢琴,当时她根本没有爱好,是我一厢情愿。开始几年我们过得昏天黑地,我不切实际地逼孩子练琴,经常打骂她。她胆子比较小,曾经有两次犯有心理异常象,……经常感到心烦,不愿跟同学玩,晚上睡觉做恶梦,幸亏我发现得早看了心理医生,……我也及时调整了一下心态,对她放松了一些,她很快就好了。半年后因为要考试,双重压力又使她常常有在梦中的感觉,我知道老毛病又犯了,因为那段时间我对她很凶。我又一次深深地思考,改变了对她过高的期望值,尽量让她轻松,让她自己练琴,经常带她出去玩让她快乐,一个多月后又恢复常。这两次事件对我触动很大,我不断地改变自己……改进练琴方法,星期天练完琴总要带她出去玩玩,放松一下,现在她已经能比较轻松地面对练琴和学习了……现在她已经把练琴列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br></p><br/><p>许多家长都把陪琴童练琴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总是在琴童旁边严格地按老师的要求监督琴童练琴的每一过程,发现问题,就立刻指出,还不免出现因急躁与生气而责骂琴童的情况。很多家长有这样一种观念:孩子年龄小,没有能力对自己负责,而培养孩子成才是家长的义务,因此家长如果此时不严格要求,孩子将来就会没有出息,如果不从小在一些细节上严格把关,那么就会养成坏毛病,将来等他(她)长大时,自己也会后悔,甚至可能会埋怨家长当初没尽到责任。</p><br/><p>这种普遍的观念,在琴童家长身上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学琴对琴童的精神集中、注意分配方面要求得更高。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觉而刻苦地学琴?孩子不自觉,家长能不管吗?但<strong>实践证明,家长扮演琴童学琴“督察员”的角色,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后果。</strong></p><br/><p><strong>首先,它大大破坏了琴童学琴的情绪氛围</strong>。每个家长都可以由己推人地想一想,如果你自己在做事的时候你的领导或同事在旁边不断地提醒、警告,厉声训斥,那么你的心情如何?家长的监督、提醒、训斥使得练琴活动成为琴童每日不断的痛苦经历。</p><br/><p><strong>其次,它使一些琴童产生了练琴中出现的问题要由家长负责的心理。</strong>其实这种心理现象在成人社会中也是很常见的,如果你凡事都听领导安排、指示,那么出现了问题你会觉得是自己的责任吗?琴童从一开始学琴,注意识谱、音准、指法、动作等等要求就由家长全面“包办”了。家长帮助琴童检察错误是孩子后来练琴不用心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琴童从学琴之初就没有对自己的学琴活动负责过。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指出琴童的错误时,琴童就回头看家长,然后说,“爸爸没说”、“妈妈让我这样的”。琴童不能自觉监督白己练琴的危害,在学琴初期并不明显,因为此时家长往往还有能力监督学琴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但当学琴达到一定程度后,家长就表现得无能为力了。家长与孩子的冲突往往在此时发生,出现了管不了,又不能不管的恶性循环。</p><br/><p>解决此类问题,形成良好学琴状态的关键在于,家长必须<strong>摆正自己在琴童学琴活动中的位置——从教师、辅导员、督察的位置上退下来,让孩子自己练琴,自己为自己的练琴结果负责。这样既能够使琴童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情绪氛围中练琴,又使他自己独立地面对教师,承担起自己学习活动的责任。</strong></p><br/><p>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如果你不管,他就错误百出,甚至根本不练琴,到老师那根本通不过。完全有这种可能!很多家长就是因为怕孩子在老师那里出现难堪,而不得不帮助孩子学习的。但问题是,如果孩子自己都不在乎在教师那里通不过,那么家长代孩子学习能使他(她)成为努力学习、有出息孩子吗?如果尊严是孩子自己的话,那么孩子自己就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家长替孩子维护尊严,只能使孩子丧失尊严。家长监督孩子练琴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依赖总有使家长不堪重负的时候,因此尽早“忍痛”退下来,让孩子从家长培练中“断奶”,是培养孩子独立的关键。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孩子身上的问题95%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出原因!正像前面所提到的两位家长那样,由于家长的明智使孩子从痛苦的学琴状态中解脱出来。</p><br/><p>如果家长不去帮孩子学琴,那么家长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引申讨论,因为它不仅仅是学琴的问题。</p><br/><p>作家韶华在一篇名为《成龙、成材、成人、成虫》的文章中,提出这样的观点:“成龙”就是有大作为,这是天才与机遇的结果,不是家长与教育能够左右的;“成材”就是成为在社会生活中胜任本职工作,有知识、有文化、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这是学校、教师等社会教育机构的责任;而“成人”就是使孩子有道德感、有生活情趣、有爱心、有良好的性格与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这才是家长主要的责任。</p><br/><p data-find="_10">这一观点与我们一般看法不同的是:将教育成材的责任交给教师,而家长则主要承担培养孩子良好品格的任务。我们并不在家长是否应当承担教育孩子成材的理论问题上争论,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如果家长在家庭中总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家长的关心总表现为严格要求,那么孩子在家庭中就感觉不到家庭与学校有什么不同,就体验不到爱、安全、温暖的人际关系。这种家庭氛围会形成孩子性情冷漠、攻击性强、态度激烈、缺少爱心等等不良的社会心理。对父母缺少感情会使父母感到痛苦,而它对孩子一生幸福的破坏是孩子长大成人后也意识不到的,因为他们可能根本就不相信友爱、温暖的人际关系是存在的。“严父慈母”说法表明了家庭角色的分工。而在由严父加严母构成的家庭中,孩子的个性很难是友爱、温和的。这种家庭是不乏实例的。尤其是有些琴童家庭,形成了家长中一人负责学校学习,一人负责学琴、练琴的分工,那么它实际上构成了“严父严母”型全教育角色家庭。我们可以想象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感受。</p><br/><p><strong>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家长应该不应该帮助孩子学琴,而在于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的学习。我们希望家长在这种现实效果的权衡中,果断地与学琴教师沟通,达成默契,使家长尽快地从帮办孩子学琴的角色中退下来。在孩子的学琴过程中,家长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充满友爱与欣赏的旁观者,是一个耐心而慎重的提醒者。家长是孩子学琴状态的关键,而教师才是孩子学琴成绩的主导。</strong></p><br/><p>及时调整家长自己的心态与方式,不仅仅会促进孩子厌学心理的转变,还会改善整个家庭生活的气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不仅仅意味着吃好、穿好、教育好,还在于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快乐,而学琴本应该承担起这样一个最根本的任务。</p><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长在儿童学琴中的位置——周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