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法国小提琴学派,怎能错过这位大师?

2023-9-16 11:56| 发布者: Violin| 查看: 204| 评论: 0

让·马里·列克莱尔(Jean Marie Leclair,1697年~1764年)巴洛克时期法国小提琴家、作曲家。他一贯遵循本国民族传统的发展方向去努力,同时又吸收意大利小提琴学派早就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段以弥补本国演奏艺术之不足,实际上他创作也好,表演也好,都把当时一些极其不同的流派融铸成为一个互有呼应的整体。他在世时所享声誉之隆实属罕见,颂扬赞美之词终生不绝于耳。



公认列克莱尔是运用奏鸣曲式得心应手无人能及的大师,法国学派小提琴协奏曲的创始人。他成功地借鉴了欧洲的所有民族风格。用笔写下的音符几乎毫无例外全是小提琴作品——四十八首附有低音的小提琴奏鸣曲,若干首奏鸣曲式的三重奏,十二首协奏曲以及一些不附低音的提琴两重奏鸣曲等等。许多套曲,奏鸣曲和协奏曲与他的歌剧一起幸存,而一些声乐作品、芭蕾舞曲和其他舞台音乐则丢失了。

本次音乐会将上演的是第一组两小提琴奏鸣曲中的第五首,这是该组中唯一用小调演奏的作品。开头的动作很好地展示了列克莱尔的创造力,即在使两个小提琴均等地发出声音的同时,稳定地改变其组合方式。此乐章采用二进制形式,在第一部分的结尾进行了从E小调到G大调的音色之旅,然后在第二部分中通过B小调从G大调回到E小调。有一些时刻几乎是准确的典范(例如,在两个部分的每个部分的开头),快速出现的对话动机以及扩展的交流,其中两个小提琴互换了角色(例如,在两个部分的末尾)。

第二乐章Gavotte(加沃特舞曲)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在这里,第一把小提琴以其自然优美的旋律起了带头作用。第二把小提琴以低音提琴的形式发出反正的声音,几乎始终保持稳定的八音。

第三乐章模仿了音调和形式结构中的第一乐章,但此为Presto(急板)。在两个乐器中通常同时出现的16个音符中快速通过会产生出色的演奏能量,该能量会在第二部分结束时逐渐重返E小调。

匈牙利作曲家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于1881年出生在现在属于罗马尼亚的一个地区,身为一所农业学院校长的父亲也是一位热心的业余音乐家,而他早期的钢琴课则是由母亲传授。1889年,他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他在波兹索尼(现在的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安了家,而后来又前往布达佩斯。在这里,他的钢琴演奏赢得极大声誉,1907年26岁时他获得音乐学院教职。与此同时,他和同胞佐尔坦•柯达依对匈牙利和周边国家的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的很多音乐都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元素。

巴托克的创作根植于他广泛采集的民间音乐土壤之中,《舞蹈组曲》、《管弦乐组曲》都是其中的范例,他为数众多的钢琴作品也不例外,这些作品在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长河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著名的《罗马尼亚民间舞曲》创作于1915年,后来又改编为弦乐队版本。他在其中精心挑选了六段民间音乐旋律,试图将古典形式和他早期“想象中的民族音乐”结合在一起。这六段音乐抒情中带有渴望,结构安排得十分紧凑,初听之下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全曲每一首都自有标题,分别为《手杖舞》、《布劳尔舞曲》、《蹬脚舞曲》、《布舒姆舞曲》、《罗马尼亚的波尔卡舞曲》和《碎步舞曲》。作品写于1915年,由于那时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尚属匈牙利,曾原名为《匈牙利的罗马尼亚舞曲》,一战后该地区划归罗马尼亚,至此才改成现在的标题。这部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罗马尼亚民间音乐特色,还和吉普赛、斯拉夫音乐特点相融合,通过旋律、节奏、调式以及和声的独特运用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的高深造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精彩评论

沙发等你来坐!

发布文章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