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月琴

Baike 发表于 2023-12-19 12:31:14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闭右栏 0 150
  早在清道光年间湖北的皮黄(汉剧)中,月琴就是主奏乐器之一。《汉皋竹枝词》云:“月琴弦子与胡琴,三样合成绝妙音,暗笑巧随歌舞变,十分悲切十分淫。”京剧形成后,月琴与胡琴、弦子并称“三大件”。特别是在传统老生、花脸的唱腔中,月琴伴奏已不可或缺,有些戏中还用月琴独奏。

  京剧传统戏用一根弦,现代京剧有用三根弦的。坐姿:右腿搭左腿上,左手捏琴颈脖(托位),面板朝正前,琴腔一点架右腿,一点靠胸前与腹部形成三角形空隙,贴胸近影响发音。左手四指成圆弧形,按音时手指头不能按在品上而应在两个品间靠下品处,右手臂压琴腔上右手拇、食指夹住弹片(拨片,尼龙为上,牛角之)。如用一根弦需掰品时,为2,4,6,9,11,13 掰掉,但还要对所剩品进行音准微调,也有保留 2的,为#4。

  优质月琴的音阶准确、音准偏差不超过正负15音分,音色清脆柔和,音响宽亮;琴身圆度准确,框板宽度一致,面背板平光洁净;琴头雕饰细致;音品间隔准确,排列整齐;琴颈和面板在一个平面上,无前倾或后仰现象;弦轴、轴孔配合严,齿轮铜轴灵敏。各胶合部位拼粘牢固,涂漆匀净光亮。演奏月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拿拨子弹奏,其技巧已发展到弹、拨、撮、滚、扫滚、按、颤、滑、吟等3O多种,其中还包括有独特效果的“刮品”技巧,不但可用于伴奏,同样也是一件出色的独奏乐器。月琴,弹弦乐器,唐代已有月琴之名。来陈旸《乐书》:“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其形制与阮相近。清代,琴颈缩短,演变为现代的样式。

  音箱呈满圆形,琴颈短小。全长62、音箱直径36.3厘米。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制。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音域两个八度。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技巧有弹、拨、撮、滚、扫滚、按、颤、滑、吟等,用于京剧、楚剧等戏曲伴奏。

  月琴的定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民族音乐定弦CFCF;另一种是戏曲音乐,定弦为首调定弦 #C、#G,主要弹京剧音乐,无论什么音都是作为(3)来弹。月琴的演奏技巧很丰富,但通常右手为弹、拨、撮、长轮、扫弦等方法,左手为推、拉、揉、移指等方法。

  月琴右手演奏的基础是:弹、拨、撮、轮称为“基本功”。其方法为右手食指与拇指紧握弹片,手腕与小手臂形成45度,利用手腕的力量弹到佛手的上前方琴弦,反复弹拨,弹拨力度均匀,切记不要弹强、拨弱。待右手基本熟练后,配合左手。左手的方法是用拇指把住琴颈,其余四指分别用指尖弹在品上,记住要用指尖稍前的部位。手指抬起时不能过高、太高,影响速度。另外,还有推、拉、移指等方法。初学者可以从音阶练习开始训练,从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由慢到快,反复练习,要求达到旋律流畅,音符均匀,每个音符均带有颗粒状。

  音阶练习熟练后,可以进行移指练习,爬音练习,这是演奏乐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另外,演奏乐曲时要把握乐曲中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变化来进行处理,弹与拨的力度与幅度如用法不准确就会破坏作品的涵义。例如:月琴独奏曲《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前奏引子部分。这就不能用简单的弹、拨手法来处理,而是要用长轮,并且控制音量,因这首乐曲此时的引子部分是表现淮海大战前夕的宁静。

  月琴右手方法之一的扫弦,也是演奏乐曲中常用的方法。例如:《百万雄师过大江》引子部分结束后突然弹出强烈的和声,此时演奏方法为扫弦,乐曲表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的强大攻势已开始,要注意扫弦不是可以乱用的,一定要和乐曲内容相吻合。

  “撮”分为正撮,反撮。正撮为弹拨三次,反撮弹拨四次,例如舞剧《红色娘子军》中一段音乐。这一段音乐的演奏,右手腕要果断,不能拖泥带水,否则弹出的乐曲没有冲击力,也谈不上音色颗粒状。

  反撮的方法用得就普遍了。例如:现代京剧《 杜鹃山 》中柯湘的一段唱“ 乱云飞”,唱到心情沉重的时候就用反撮。正、反撮在京剧音乐伴奏中经常使用。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正、反撮,左、右手一定放松,随着乐曲的变化会碰到高难度的跳把位,如按品的位置太紧,是会影响音色与速度的。

  台湾月琴的颈较长,音箱为木制圆形,偶有6角形或8角形,在台湾,面板常用台湾泡桐(台语称梧桐,玄参科)制,设4项7品,张2条弦,偶有3条弦(其中2弦同音),以纯4度定弦为主,演奏特定曲调(比如台湾恒春民谣曲牌《四季春 》)时用纯5度定弦。

  早期用蚕丝弦,现常用尼龙弦,颇流行使用钓线。

  是台湾歌仔戏、歌仔说唱、民谣说唱重要的特性(特色)乐器。

  台湾壳子弦(壳仔弦)、台湾大广弦、台湾品仔(台湾笛)、台湾月琴在台湾合称4大件。

  月琴形圆如月,象征团圆,而琴声却凄切苍凉。悲与喜,苦与乐,爱与恨……尽在琴音之中。琴艺被众多音乐大师叹为鬼斧神工,千年难遇。月琴本为彝族乐器。据说,很多很多年以前,封建压迫者为了奴役彝族人民,不允许他们受教育,写文章,甚至禁止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交流。苦难的彝族人民只能创造出月琴,以表达内心的痛苦,进行控诉。于是,自古以来,月琴的声音的声音总是那样的悲苦,苍凉,忧郁。演奏月琴的人,也都是多愁善感的女子。故此,以常理而言,月琴并不适合演绎富于力量的曲目。更何况月琴琴弦如此纤细,力量稍大,便会弦断音绝。岳飞《小重山》词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寥阔江天,苍茫神州,敢问谁能将断琴续起?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音乐是人类交流的先行官。它能直击人类心灵最深处,引起共鸣,并将回荡终生。

  彝族月琴,又称弦子。弹弦乐器。音箱圆形的称库竹、棱形的称八角琴。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巍山、四川省凉山、贵州省威宁等地。二百年前已在彝族地区流行。云南巍山彝族自治县文昌宫桥墩壁画彝族踏歌图中,绘有弹月琴的舞者。该画绘于十七世纪(《中国音乐史图鉴》V—33)。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地区的月琴,琴颈较短。音箱稍大,有圆形、六方形、八方形等多种。张二、三、四弦不等。八角琴全长65厘米。音色清脆明亮。弹、拨、挑、扫并用,并有双音、和弦、颤音、倚音、滑音等技法。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民间歌舞和彝剧伴奏。传统曲目有《甘洛调》、《数西调》等。云南少数民族中的许多乐器取材于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动植物和天然物质,打上了区域的烙印。南部亚热带地区的哈尼、景颇、阿昌、傣等民族的乐器是清新婉丽的格调,北部诸民族乐器则豪迈洒脱。

  彝族拥有40多种传统乐器,包括吹、拉、弹、击乐器。彝族丝弦类中的弹拨乐器流传最广的是大中小三弦和四弦月琴,取料独到,形制富于创意。彝族是分布广、支系多、年节种类丰富的民族,火把节、插花节、二月八、牟定三月会、跳宫节、六月六、赛装节等世族节日中,打跳、烟盒舞等舞蹈表演时,各类乐器被用来伴奏或作为道具,三弦和月琴便充当着主角.
节拍
滚屏
速度
 全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没找到任何评论,期待你打破沉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