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弹奏中国钢琴作品如何"画龙点睛"

钢琴作品要么是由中国民歌或民间乐曲改编而成,要么就是作曲家以富有鲜明特征的旋律为基础,用各种旋律展衍、变奏的手法发展钢琴音乐的旋律,以民族化的和声为手段对织体加以处理和装饰。这些手法,不但丰富了原有旋律的韵律美,而且加强了中国钢琴的表现性和戏剧性。


然而,这些原本就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旋律,这些从母亲的歌谣和儿时的唱游中就熟悉的旋律,如何能够在钢琴如歌的演奏中更显出浓郁的民族特征?更能唤起学生对往日情景的回忆,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如何激发学生弹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兴趣,并让他们手下的钢琴作品也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通过这几年大量频繁的钢琴教学和公开课讲座,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把握如何更好地演奏好中国作品。


挑选曲目


因材施教。无论是西方钢琴文献,还是中国的作品。根据学生技术程度和个性特点挑选中国作品,让其逐步了解和掌握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要性。当然,这就要求教师本身熟悉各种类型、题材和不同技术的中国钢琴文献。


一般说来,中国钢琴作品的类型大致可分为:民间音乐、民族风情、古曲改编曲、现代创作风格等几类,其中的的代表作有:1、民间音乐为主题的钢琴作品,如培勋四首广东音乐《旱天雷》、《平湖秋月》、《思春》、《卖杂货》,王建中《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陕北风格作品;2、富有民族风情的作品,代表作品有桑桐《内蒙古民歌七首》、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等;3、古曲改编的钢琴作品,如黎英海的《夕阳箫鼓》,王建中《梅花三弄》等;4、现代风格的作品,如汪立三《他山集》,权吉浩《长短组合》、陈怡《多耶》、周龙《五魁》等。


因地制宜


除了熟悉不同类型的作品外,教师还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对中国音乐作品掌握的程度。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演奏中国作品,或者说并不是人人都能掌握好中国的韵味和腔调。


针对那些情感表现不够浓烈且表达能力一般的学生,不妨挑选一些民间韵味很浓的作品来演奏,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王建中曲)或《浏阳河》(储望华曲)。因为在作品中,民间地域音乐色彩非常浓厚,音乐的变化非常细腻。这些作品,不但有快慢伸缩的节奏、远近的厚薄和声、炙热浓烈的民间音调,它们从听觉上就能很快打动学生们的情绪和热情。然后,教师们再根据作品的不同特点,在乐句、触键、和声处理等细微的地方进行辅导,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这些民间特色的钢琴作品的细微之处和分寸感。


值得一提的是,钢琴教师不妨在教学中,特意选用一些教师自己较为生僻或者学生不太不擅长的作品,以此来自我学习拓展曲目,从而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尝试演绎新作品的能力。当然,如果面临比赛或考试,在曲目上就要“扬长避短”,尽量发挥学生的技术和表现强项。假如学生音乐感觉较为普通,不妨建议他也尝试一些具有现代风格的中国作品,比如王千一《托卡塔》等。这些作品有别于传统的中国钢琴作品,大多展现的是音乐色彩、意境或技巧等特色音乐,中国民间韵味和地域腔调并不浓烈,可以弥补学生在音乐表达上的不足。


引人入胜


演奏如何引人入胜?以王建中的《绣金匾》为例,这首优美的作品除了赢得专业人士的喜爱以外,还被选入业余考级教材,并有大量的学生在考级中弹奏。不过,演奏得生动而好听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许多学生仅仅是把音符弹奏下来而已。在教学中,教师们应该特别注意到这首作品是多声部的结构,音乐既有旋律主干,还有大量的帮衬音、装饰音等。各声部的声音除了有主次之分外,还应该有远、近、厚、薄等多种变化。另外,这首作品在演奏中控制好音色层次也是是一个难点,触键应该很细致且很讲究。当我们在弹奏中特别注意声音的丰富性和变化之后,音乐自然就好听起来。


再如古曲《夕阳箫鼓》(黎英海曲),这是一首广受欢迎的名作,在大小各类比赛中都会听到它熟悉的旋律。殊不知,古曲的演奏难度是相当大。首先,曲目的篇幅较长,此曲先后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有10分钟的长度,后一个经过作曲家缩减后也有8分钟左右,这样长度的音乐组织起来是十分不易的;其次,乐曲有大量的散板段落,同时还有许多小段落,每一段的连接处都是容易松散开的地方,音乐容易走走停停。如果我们格外从声音和节奏两个方面来加以注意,情况会改善很多。


首先,是声音问题。从作品标题来看,它涉及到鼓和萧两件乐器。另外,它源自一首琵琶古曲,音乐中少不了琵琶的色彩。作品中还有对其他乐器的模仿如筝、古琴、笛箫合奏等。因此,这首乐曲的声音应该是丰富多变的。需要演奏者在钢琴上模仿出多种多样的声音,做到这一切既要依赖演奏者良好的内心听觉和想象力,还要有过硬的手指表现力。


其次,关于节奏,前面提到了作品中有一些散板,还有一些节奏相对自由的段落,这些段落主要表现的是音乐意境,富于幻想力。乐谱上作曲家有很多速度的提示,比如常见的“由慢到快……再渐慢……”等,演奏者的音乐感觉将在这种乐段展现出来,既不能生硬地加速(或减速),又不能过分自由,分寸感十分重要。


所谓“引人入胜”的功夫不仅要有手头上丰富的变化,还有来自内心的觉察。唯有心到家,听到家,才可以做到家,真正地引人入胜。


文/常桦


节拍
滚屏
速度
 全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没找到任何评论,期待你打破沉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