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在中国钢琴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一百年多年前,钢琴开始进入中国,


那时对于很多人来说


钢琴还是遥不可及的稀罕物件。


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学习和演奏钢琴。


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中国第一代钢琴家。


新中国成立后,


依靠中国教育家、钢琴家的支持,


中国钢琴教育逐步发展。


如今的中国有多位享誉国际的


钢琴弹奏家和作曲家,


他们创作的经典钢琴作品广泛流传,


经历时间的洗礼,诉说着时代的故事。


1937年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在延安成立了一所综合性艺术学校,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学校题名:鲁迅艺术文学院,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鲁迅艺术文学院院搬迁到沈阳。50年代初,那时的东北想找到一架钢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不要说找到教授钢琴的老师。当年在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工作的李劫夫,改制创办了东北音乐专科学校。



李劫夫第一次去上海无功而返,回到沈阳后他意识到要请到好的钢琴老师一定要改善学校的环境,他带领大伙儿大干一场,建起了一栋专家楼,里面还配上了抽水马桶。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期,东北鲁艺曾暂时移址哈尔滨办学。李劫夫发现在哈尔滨有很多俄罗斯人和日本人留下的钢琴,质量上乘,他毫不犹豫买下这些钢琴,这对于仍在起步阶段的学校来说尤为重要。


从延安到东北,沈阳音乐学院坚持发扬民族音乐的光荣传统,将一支支民族歌曲与钢琴融合,创造出美好动听的旋律,为祖国的钢琴艺术贡献力量。


早于东北沈阳,1927年的上海,由蔡元培先生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共同创立“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


俄国钢琴专家查哈罗夫1929年来到上海音专,为当时的上海音专带来规范的钢琴教育,培养出了丁善德、易开基、李翠贞等钢琴人才。


1934年,15岁的吴乐懿考入了当年的上海国立音乐院,毕业后于1949年前往法国留学并开始了钢琴职业生涯,蜚声海外。1954年,她被四处奔走寻找钢琴教师的贺绿汀所关注,在贺绿汀一封封充满热情的信函的感召下,吴乐懿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选择回到上海音乐学院担任钢琴系主任。



吴乐懿


从查哈罗夫到吴乐懿,上海音乐学院延续了优秀的钢琴教学法,形成了优良的教育传统,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其中有几位位列当时的钢琴“六大圣手”。



“六圣手”中的几人练琴


鲍惠荞是钢琴“六圣手”之一,她成长于50年代的中央音乐学院。


1953年的夏天,13岁的鲍惠荞已经学琴4年,听闻朋友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入学考试的消息后,她急忙赶到当时的考点东棉花胡同。


入学时的鲍惠荞成为了少年班的插班生,这届是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第一届招生。那时刚刚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被视为最高音乐学府,它汇集了当时来自海内外众多优秀教师,他们齐聚中央音乐学院,为国家培养钢琴人才。鲍惠荞的同学中有后来成为著名演奏家的刘诗昆和作曲家储望华。


鲍惠荞


在中央音乐学院琴房



中央音乐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培养了众多闻名海内外的钢琴家、教育家。几个学院分别发挥自己的特色,为祖国培养钢琴人才。这些人受到了最优秀的教育,成为那个时代里顶尖的钢琴家,演奏了无数经典的乐章。


华彩乐章


02


1915年在上海创刊的《科学》杂志里刊印了一篇钢琴乐章。这首钢琴乐章是赵元任先生创作的《和平进行曲》,这样一首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乐曲标志着中国钢琴曲的诞生。


此后的20年,中国社会饱经动荡。1934年,热爱中国传统音乐的俄国钢琴家亚历山大·齐尔品来到中国,希望能寻找一首中国钢琴作品进行演奏。由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脱颖而出,它悠扬欢快的旋律,仿佛是两位牧童在骑牛吹笛,欢乐自在。



齐尔品


此后齐尔品把这首中国田间小调《牧童短笛》带到欧洲亲自演奏,并在日本出版,成为第一首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国钢琴作品。《牧童短笛》的成功让人们关注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更多的人开始加入进来。


1962年,钢琴家刘诗昆在一次香港的演出中,即兴弹奏了一首钢琴曲,灵感来源于1945年的经典歌剧《白毛女》,刘诗昆把它称为《白毛女即兴曲》。这首作品的成功演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注意。1964年大年三十,刘诗昆被安排到中南海丰泽园为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几位领导演奏钢琴,他弹奏了《白毛女即兴曲》和《匈牙利狂想曲》,演奏结束,刘诗昆被叫到了毛泽东主席身边。


刘诗昆



那时的中国,艺术走入群众的呼声强烈,中国钢琴家们开始把钢琴搬下舞台。



1967年的一个下午,26岁的中央乐团首席钢琴演奏家殷承宗和几位朋友抬着一架钢琴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进行表演。殷承宗这个“大胆的举动”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但始料未及的是,市民们提出:希望殷承宗用钢琴来演奏京剧。殷承宗演奏了一曲《沙家浜》,群众反响热烈。


《沙家浜》之后,殷承宗将《红灯记》也改编成了钢琴曲,红极一时。殷承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弹奏的画面甚至登上了邮票。


殷承宗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1969年,为了将经典的《黄河大合唱》改编成钢琴曲,他和储望华等人从北京来到黄河壶口瀑布体验生活。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填词,冼星海谱曲,在抗战期间《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和传唱,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1970年钢琴协奏曲《黄河》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举行首演,总理周恩来现场看过殷承宗的演出,惊呼“星海复活了”。


殷承宗演奏



从齐尔品第一次把《牧童短笛》带到欧洲演出,再到今天大量中国钢琴作品走向国际,钢琴家们利用一次次在国外演奏的机会,把中国钢琴作品的旋律带到了全世界。


回首春意浓


03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文艺创作重获新生。钢琴的音符缓和了人们仍然心悸的心,随之而来的是80年代“钢琴热”的风潮,其程度之热前所未有。但人们想学钢琴,首先就得面对这几个老大难题:不识谱、没人教、难度大、价格高。可以说,那时的钢琴,仍不是谁想学就能学的。


八十年代的这股钢琴热之中诞生了一位大家耳熟能详的钢琴家,郎朗。他出生于1982年,成长于钢琴热席卷中国的时期。那时大批音乐爱好者和青少年儿童,拜师学艺,需求日益强烈。


在“师徒式”的钢琴教育模式下,如何挑出好徒弟,需要多年钢琴教育经验练就的一双慧眼。当年57岁的朱雅芬第一眼看到郎朗时,就看出了他的钢琴天赋,而当时的郎朗只有4岁。



郎朗和朱雅芬


郎朗九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从沈阳到了北京,离开了朱雅芬。虽早已分开,但九十岁的朱雅芬与三十七岁的郎朗还会经常一起参加活动,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朱雅芬总能给郎朗一些画龙点睛的指导。


钢琴热的风潮从八十年代一直延续到今天。越来越多的音乐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给琴童提供了学习的平台。


钢琴有88个黑白键盘,在弹奏者的旋律下是绚丽多彩的。在广州一所音乐学校里,有一位钢琴教育者黄佩玉,十几年来用审美教育的方式,培养孩子的钢琴素养。



黄佩玉


钢琴热发酵至今,其“热度”仍未下降。每年钢琴考级的报名场面人山人海,在很多家长眼中,学习钢琴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世界音乐史上,在一个东方国度里有如此壮观的钢琴学习热潮,也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表现力的惊叹号


04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告别了长期的动乱与战争,这给了钢琴家满怀理想和憧憬的成长环境。中国陆续与各国建交,钢琴文化对外交流有了可能。1951年,新中国第一次派出大规模艺术团体参加世界性的表演会,中国钢琴家们开始踏上走向世界的旅程。


50年代我们出去参加的国际音乐比赛就是叫“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这是当时社会主义圈内的一些国家,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波兰、苏联、中国,这样的一些人去参加的比赛。在这里面第一个获奖的是周广仁先生。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史学教授蒲方


50年代中期中国和苏联关系友好,苏联派了一批钢琴专家来到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促进钢琴教育。这时,中国开始有大量钢琴家在国际上展现他们的钢琴天赋,取得许多名次。世界开始意识到,原来中国藏着这么多杰出的钢琴人才。


周广仁、殷承宗、刘诗昆、傅聪等屡屡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形成了中国钢琴文化对外交流的一次高峰。这一代人代表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钢琴的显赫水平。


刘诗昆有个绰号叫“中国琴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都专门观看过刘诗昆的演奏。他3岁学琴,5岁登台,10岁时在中国举行的第一场钢琴比赛上夺冠,被称为“钢琴神童”。



刘诗昆演奏


1956年的刘诗昆年仅17岁,当李斯特钢琴比赛组委会破例让他参加角逐的时候,大家并不看好这个瘦弱的男孩。没想到一共四场,场场全体观众包括评委都起身为他鼓掌。


他精湛的演奏技巧不仅征服了观众,还征服了评论家。刘诗昆只得第三名的事情激起了民愤,一时间舆论哗然。匈牙利政府为了寻求平衡,从国家博物馆里拿了一小束李斯特的头发送给了他。


那时正值美苏冷战期间,两极政治格局使得东西方关系极为紧张,钢琴文化交流上也极为困难。两年后的1958年,苏联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钢琴比赛--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大赛,选手来自美国、苏联、中国等等,技艺高超,竞争激烈。那时在国际亮相的中国钢琴选手很少,刘诗昆在这场当时高难度的钢琴比赛上大放光彩,震惊四座。



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大赛


刘诗昆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钢琴演奏家在国际亮相,世界开始关注到来自东方国度的钢琴选手。


1999年的芝加哥拉文尼亚音乐节明星演奏会上,钢琴家安德鲁负责演奏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然而临上场身体不适,紧急由郎朗替代演出。这次演出由著名指挥大师埃森巴赫指挥。


开场前,著名艺术大师斯特恩对观众介绍郎朗说:“你们将从这位年轻的中国男孩身上听到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



郎朗弹奏


郎朗与柏林、维也纳等一流乐团长期合作,是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著名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


2003年,郎朗被美国著名的青少年杂志《人物》评选列入"20位将改变世界的年轻人"。



另一位国际熟知的中国钢琴人是李云迪。他与波兰有着两次不解之缘,第一次是他出生那天,1982年10月7号,恰是波兰与中国建交33周年纪念日。另一次是2000年的波兰肖邦钢琴国际比赛,李云迪从此正式走向了职业生涯,那时刚满18岁的李云迪打破了肖邦钢琴比赛金奖连续空缺两届、长达15年的沉寂,成为开赛73年以来最年轻的金奖获得者。



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者,他们需要为钢琴比赛努力练习,在职业道路上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格。这其中都要付出常人不知的艰辛与苦楚。


2014年在伦敦举办的逍遥音乐节上,24岁的中国青年钢琴家张昊辰与指挥家余隆合作了一首《李斯特第一钢琴曲》,震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


张昊辰演奏



张昊辰5岁那年就展现出非同一般的钢琴才华,在当时他的钢琴老师提议下,张昊辰的母亲通过单位赞助,为张昊辰举办了一场个人音乐会。


2009年6月7日,张昊辰在美国德州获得第13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的冠军。这是世界级大型音乐比赛之一,与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齐名的大型音乐盛会。


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曾评价张昊辰:“他的演出非常成熟,像50岁的演奏家。这个年轻人将以荣誉捍卫古典音乐的尊严。”



献给祖国的钢琴曲


05


今天我们走入一家音乐学院或音乐教育机构,总能看到新中国老一辈钢琴人的照片挂在墙上,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在启发着下一代的钢琴学子:从贺绿汀和他的《牧童短笛》,储望华和他的《翻身的日子》,到郎朗、李云迪等等。新中国钢琴人的故事,正是新中国70年的缩影,他们把时代和国家的发展印记在了演奏的一首首旋律中。


1958年,新中国建国10周年庆典在即,北京舞蹈学校决定创作一部神话题材的芭蕾舞剧《鱼美人》。那时苏联留学,学成归国不久的杜鸣心,受中央音乐学院的指派创作了这部舞剧的音乐。这部舞剧在美国、英国、俄罗斯成功演出。一些音乐选段被编成多种形式的乐曲,其中就包括了钢琴考级的必选曲目《水草舞》。



杜鸣心弹奏


新中国10周年国庆时《鱼美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首演,刘少奇和周恩来到现场观看演出。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文艺创作的一个黄金时期。通过选取中国民间素材,结合西洋的创作技法,激发了音乐、舞蹈创作的新思维。


三十年后,1988年的杜鸣心60岁,已经花甲之年的他迎来了创作的第二个春天,他创作完成了后来荣获全国第八届交响乐比赛金奖的重要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这首曲子和《鱼美人》、《红色娘子军》一同入选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一位作曲家同时能够有三部作品入选“世纪音乐经典”,实属难得。


2019年初,为庆祝港珠澳大桥通行,70台钢琴共同演奏了《我爱你中国》这首深情的曲目。其中郎朗、巫漪丽两代钢琴人分别代表了我国不同时期钢琴艺术的发展高度。



《我爱你中国》钢琴演奏


洪兵是这版《我爱你中国》的编曲,当时他接到了这次港珠澳大桥庆祝活动的任务进行创作。


郎朗和老一辈钢琴家巫漪丽在这七十架钢琴合奏中担当重要领奏。郎朗成长为今天享誉国际的钢琴家,他也体会到作为顶尖钢琴家的压力。


面对90后的崛起,00后的发展,郎朗如今要承担着中国钢琴中坚力量的责任,仿佛所有学习钢琴的青少年都在看着他。


2008年,以郎朗名字命名的公益基金会在美国纽约成立。基金会旨在从教育项目中帮助下一代的古典音乐家,并扩展年轻的古典音乐听众群。十年后的2018年,郎朗在国内也成立了公益基金会,帮助中国的学校推广钢琴。


郎朗参加基金会活动



建国之初,人们看待钢琴家,总是带有崇拜和羡慕,他们为国争光,奋发图强,在新的时代下,钢琴家在获得尊重的同时也受到更多媒体关注,这对他们来说,无形中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建国70年来,


中国的钢琴人经历了岁月的洗礼,


时代的磨砺,他们有人为教育开创先河,


有人为参加一场钢琴比赛披星戴月,


有人为创作一首钢琴曲废寝忘食,


他们在琴键上书写了最动听的旋律。


随着时光的流逝,


他们留下的旋律成为关于那个时代最好的注脚。


节拍
滚屏
速度
 全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没找到任何评论,期待你打破沉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