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双簧管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控制好哨子是其中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因素。而哨子是由嘴来控制的,因此,口型是关键。教师必须使学生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为弄清这种关系,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可以同时对嘴唇和哨子进行测试。但在谈这种测试方法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复习一下嘴辱需要做哪些工作。为了使声音集中和可以更好地处理音色和力度上的层次,嘴辱必须很舒适,但同时又要很牢固地控制哨子。关于这一问题,布罗德(Brod)在他于1826年所作的《演奏法》一书中说的好:用嘴唇把哨子衔得很牢,但又不要过度紧张。如果这样,会使声音发干和发硬。由两片嘴唇做成的两个“垫子”应该是坚定的,但同时又应该是灵活的,使嘴唇能独立衔住哨子。这主要是和接触哨子的那些肌肉有关,而且是要在没有受到远离哨子的那些肌肉(最明显的是嘴角的那些肌肉)的干扰时才能发挥的效能。要使这些肌肉达到不管吹多长时间都能坚持正确地控制哨子。若达到这种程度,是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练习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初学者都感到面颊肌肉疲劳(这是布罗德警告的不能用那种紧张造成的)的缘故,也可以说用气来吹哨子,而不是要用嘴来吹哨子。嘴唇控制哨子的运输 和实际上是裹住哨子和朝里拉向牙齿上面去的这两种动作的结合。这种动作和直接用牙齿咬是不同的,后者会把音升高和妨碍哨片的振动。同时,哨子必须稍微向嘴外拉一些,或者有点压向下嘴唇,以防止它过多地进入口内。要想角成两片嘴唇是在最接近哨子顶端之外裹住哨子的“心”。
上述的吹奏口型必须靠哨子来配合,否则最有力的嘴唇也很快会筋疲力尽的,因此哨子必须修得吹起来很舒服。有很多演奏员在哨子的中央留一条“脊骨”是为了可能在两边逐渐减薄,使哨子越到边缘越加柔软,命名得嘴辱更容易去控制哨子,同时,嘴唇在控制哨子的音色和力度的层次时不会很快就疲劳。边缘减薄的程序要因人而异,因为每人的嘴唇形状、厚薄是各不相同的,重要的是嘴唇和哨子要互相适应。
哨子是否能很自如地振动取决于每个人的嘴唇的厚薄及控制能力,能够舒适地控制哨子的坚定程度和嘴唇是在哨子的什么部位上(进去一点,还是拉出来点)有直接关系的。那么,如此说来初学者是否应该使用比较容易吹的哨子呢?这又涉及到初学者控制哨子的方法是否会影响哨子反应灵敏与否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应以吹奏者(包括初学者)在吹奏时不觉过份疲劳为基本前提。那么如何体会嘴唇在包住哨子的感觉呢?我们可以试着做以下的试验就会迫使嘴唇做得正确:把哨子(不要乐器)的顶端松松地衔在两片嘴唇之间,嘴唇要放松,并且不要做成任何不自然或不舒服的形状,不要用手指去帮助握住哨子,用舌头的上一点轻轻触及哨子的前端的发音口,并像在吹奏时那样吹气。这一点一抬的舌头动作,就吹出声音来了。在开始发音时,把嘴唇(虽然是与哨子接触着)中部的肌肉逐渐拉到牙齿下面拉平。做这个试验不仅可以迫使嘴唇要正确地聚拢,而且,还可以让你知道哨子是否会合适于去完成这个过程。假若这支哨子的顶端和紧接其后的那个部分不是用很锋利的刀子刮得很平滑、均匀和两边及发音处逐渐减薄下去的话,那么声音就会破裂,嘴唇也会感到紧张。
这个试验并不是一种新的演奏技术,而只是去理解传统的技巧的一种方法。虽然国内许多双簧管演奏者多年来已经采用了类似的方法,但是似乎并没有充分理解这种试验所包含的意义。在正式演奏时,嘴唇既不会像吹“特维”(tw)时那么出去,也不会像吹“特维”那样进去。今后如果想检验一下嘴子与口型之间的配合情况是否协调,不妨可以试着用这个试验去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