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中有多种技巧,大致可归纳为:弹挑、轮指、汇组指法三大系列。轮指是琵琶演奏技巧中最基本、最富有特色的一种技法。顾名思义,它是指右手指端有序地轮流拨弦,如“轮子”滚动一样自如均匀而得名。这就如二胡等拉弦乐器为演奏长音可用长弓来得到持续不断的音一样,长音在琵琶演奏中就是用轮指来表现的。并且,轮指与其他的技法又组合成了各种汇组的指法,使琵琶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变化无穷。
轮指大致可分为:短轮(三、四、五指轮)、中长轮、勾挑轮、双轮四种。它所独具的表现功能与其他指法技巧组合运用,使得琵琶右手的弹奏既能出现雄浑激烈的满轮,又能出现安适恬逸的半轮:既能出现凛雄健厉的扫轮、拂轮,又能出现飘逸委婉、明亮清丽的长轮,这些指法既和谐又富于对比的错综交相运用,使得琵琶的演奏更加丰富多彩、变化无穷。
轮指的形成是由于在琵琶演奏中是以一个手指击一下弦、发生一个点的声音为最基本的单位,由于失去了能源和各种阻力的关系,这一个点的声音很快减弱了,人耳对这一个点的声音的感觉也就较为短促。在音乐表现中,要求把这一个短促的声音延长下去时,就需要用轮指这一手法把许多点连成线,起到延长和连贯声音的作用。轮指不像拉弦乐器那样依靠马尾对琴弦的微粒磨擦形成长音,而是以五指依次触弦的颗粒连指形成圆满无痕的长音。因此,右手五指触弦颗粒的轻重衔接、疾徐起伏、触弦角度、吃弦深度等是决定轮指质量优劣的重要前提。琵琶轮指的手形结构不仅关系到轮指外形的自然、稳固、漂亮与舒服程度,而且涉及整个轮指的用力方式、方法与音量、触弦的角度与音色等一系列内在的技术性因素。内在的东西总是通过一定的外形表现出来。从较大的方面来讲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从较小的方面说就是表里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演奏者作轮的外在手形结构,看出它用力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确,能否达到一定的音量,音色是否漂亮等。这些对于演奏来说都是基本的、至关重要的技术要求。
人的手指间距离不统一。尤其大拇指与食指、大拇指与小指之间的距离最大,其他手指间的距离则小。五个手指的方向不统一。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是向前触弦,大拇指则是向后触弦。两个截然不同的触弦方式会造成音Ⅱ向效果上的差异。手指粗细的不统一。如大拇指最粗,发出的声音最响:小指最细,发出的声音最弱。即每个手指触弦时所发出的音色和力度也各不相同。手指独立性的不统一。拇指、食指、中指是我们常用的手指,独立性较强,但是无名指,在其运动时依附性最强,前靠中指,后靠小指,对其的训练是最困难的。这四个不统一会造成轮指点子的不均匀,不清楚,也会影响轮指的快慢,还会造成轮指时手指触弦的力度不均匀,时响时弱。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轮指不是凭借手指的惯性来做运动,必须加强对每个手指的控制及对每个手指独立性的训练。轮指初级阶段也是对手指独立性严格的训练过程。
轮指是弹挑发展变化的延续,它以四弹(右手食、中、无名、小指作弹)、一挑(拇指作挑)即四个手指食、中、无名、小指正向弹,拇指一次反向弹,共得五声,称之为一全轮。五个手指按这一规律顺序作循环性的、连续性的触弦发声,称之为长轮。它主要擅长表现优美、婉转、抒情的旋律。演奏时大臂自然下垂,小臂和手腕基本与面板平行并成松状态:合理的手型是手指半握拳,虎口圆形,从而保持手的自然放松状态,这样有利于控制音色、音量的变化和各种指法的相互变换。轮指触弦的位置约在复手上方的3-4厘米处。五指的活动范围约在复手上方的6厘米处。这一位置弹出的音色通畅、圆润、明亮。另外对于初学者,拇指的训练是一个关键问题。拇指主要是依靠大关节来控制动作,它的触弦点在四指活动的上方,这样拇指进行挑时则比较自然,并且力度能得到很好的把握。五指的活动范围主要是根据五指的自然半握拳运动的距离,在演奏中,应防止上下移动,注意五指(四弹、一挑)的力度均匀。因四弹一挑的方向不同,其音色也难统一,所以只有以力度的均匀来弥补这一不足,力求达到力度适当、音色纯正的效果。轮指的训练要领和弹挑的训练要领基本是一样的,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轮指的均匀
由于每个人的手指的长短、粗细不一样,初学者的无名指和小指常常触弦无力一带而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名指与小指使用得较少,灵活性较差。因此要想避免一带而过,无节奏感,就必须重视无名指与小指的练习。同时五个手指的触弦点要尽量集中,力度要均衡,在食、中、无名、小指弹出时,应稍加向下的压力,触弦时要用指甲的顶端,拇指反方向挑时也同样要有向下运动的压力。这样五指才能做到力度比较均衡,使之发出的声音圆润有力,力度均匀音色优美。
二、注意轮指的力度
为了表现不同的音乐风格,在达到上述要求之后,就需要加强轮指力度的训练。在轮指力度的训练中除了在子弦上的训练,还要注意在缠弦上进行训练,并加大力度1-2倍。同时要想做到轮指的点子清晰,颗粒性强,我认为触弦时速度一定要稍慢且准,用力触弦后要立即放松。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轮指的练习中,力度训练这一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例如在《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乐曲中的主题旋律部分,强有力的满轮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民从心里感谢党、热爱党的深情。当然在处理乐曲时,强调轮指有力度并不是频率加快,好多同学经常把两者相混淆,并出现紧张有余、放松不足的毛病,其原因,主要是搞不清楚用力与放松的关系,放松是有控制的放松,松而不懈。用力是有控制的使肌肉放松,紧而不僵,如能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恰当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曲子就会演奏得跌宕起伏、气韵贯一、有血有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注意轮指的频率
聆听过《塞上曲》的人,都会被那细腻的轮指表现力所征服;而听过《十面埋伏》后又会被那雄健而激越的轮指所震撼。在掌握了轮指的基本要领后,就需要注意加强五指频率的变化训练,使轮指的密度增加,增强五指的旋转力。有时一首波澜起伏的乐曲并不是一个速度下来的,这就要求加强五指频率疏密变化的训练,这种变化会给人一种或急促、或平淡、或浓、或淡的感情的起伏变化。学会控制速度频率的变化,会给轮指轮点的分配带来广泛的审美意义效果,同时控制其变化(并不是盲目地进行的),而且根据音乐进行的需要,这种变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音乐表现的优与劣。此外还有强弱交错练习,触弦深浅的练习,同样都是影响音乐表现的因素。
四、注意触弦的深浅度
在弹奏琵琶时,右手触弦的深度,是指指甲入弦的深浅度,也称“吃弦”,在演奏中,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控制好人弦的深浅度,这样才会使发音干净、明亮、集中,颗粒性强。当乐曲需要音乐淳厚、结实、有力的效果时,可吃弦偏深点,当乐曲需清晰、优美、流畅的情绪时,可吃弦浅点。随着音乐的强弱变化,右手的触弦角度、深度也应做相应的变化。渐强时,角度加大,触弦深点;渐弱时,角度缩小,触弦浅点,这样演奏效果会好得多。如演奏《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长轮旋律时,角度不宜过大,应保持45度角,手指轮的幅度偏小点,这样发音柔和、细腻,适于表现优美、婉转的情绪。而在演奏乐曲后面主题再现那一段轮指旋律时,角度则不宜太小,手指轮的幅度也偏大些,这样发音激烈浑厚,适于表现激动、狂欢的情绪。所以这也是练好轮指的一个方面。
综上所述,从琵琶轮指的形成、演奏技法的训练和掌握过程等方面来看,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联系、制约的,又是相互促进、转化的。演奏除了重视基本技巧的训练外,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审美鉴赏力,增加艺术修养,才能使我们的演奏技术不断发展,演奏水平及音乐表现能力不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