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琵琶:击玉落珠 侠骨柔情


春江花月夜,赵聪 - 经典永恒 琵琶·钢琴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的《琵琶行》,奏响盛唐繁华与黯淡交织的音韵;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伎乐天,高超的演奏技艺和绝妙的舞姿,惊艳了千年岁月。


琵琶,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其名“琵”和“琶”来源于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推手为琵,引手为琶”,琵是向前弹,琶是向后挑。“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琵琶的音质明亮、浑厚,其文化根基里既有中国文化中含蓄内敛的养分,又有西域民族中奔放热烈的情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2008年,琵琶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是多种弹拨乐器的统称,它们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即我们常见的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四弦琵琶。


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因为弹奏时主要用两种方法:向前弹出去叫“批”,向后挑起来叫“把”,所以人们就叫它“批把”。后来,为了与当时的琴、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起来,便改称琵琶。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 敦煌壁画 反弹琵琶舞乐图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中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胡琵琶”。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现代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而来的。



• 唐《宫乐图》局部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一个高峰,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领奏地位。


这种盛况,在唐代的文献记载和诗词中也有很多体现。诸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韦庄的《菩萨蛮》:“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 五代十国《韩熙载夜宴图》 局部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不仅在经济、科技等硬实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化事业更是欣欣向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思想的解放,推动了中国音乐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互联网与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打破了时空的阻隔,喝一杯茶、听一首歌的时间,一个短视频,让我们能够随时随地欣赏国乐大师的作品,传统文化走进了日常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走进人们的心里。



一.主要构造


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


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称“颈”部,即“相位”之处,颈的上端叠出部称“枕”中与中下部是“品位”,相与品古代都称作“柱”,是一种音位装置。


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狭下阔,底呈半圆,中空,即音箱;品位粘在用梧桐板制成的“面板”上,四条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个小孔内,在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开有一个小孔,称作“纳音”或“出音孔”。


身部背面,背的上端与头相接,背的中下部与面板相粘接,腹内另有二条横档和几个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处;背料用紫檀、黑料、老红木、花梨木、香红木等制成的为上品,因为这些木料善于在弹奏中发出自然泛音来。



琵琶由六个相、二十四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为钢丝,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缠弦。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


同时,琵琶发出的基音中又伴有丰富的泛音,这种泛音能使琴声在传播中衰减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平静的空旷地弹奏时,用它演奏重强音时的琴声能传到二、三里地以外。


二.乐器分类



 


• 五弦琵琶


汉魏之交,由西域乐人经“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中国。最早的记载见于《隋书音乐志》。公元五六世纪时盛行于中原。


自南北朝至隋唐的500年间,五弦琵琶盛传不衰,并成为隋唐九、十部乐中西凉、龟兹、天竺、疏勒、安国和高丽诸乐的主要乐器。五弦琵琶的构造和古老的四弦曲项琵琶大致相同,到了宋代教坊已经不见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



•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日本正仓院藏


在唐代,中国有多种乐器传入日本,其中在公元756年,传入日本的螺钿紫檀琵琶,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这张用紫檀木制成的五弦琵琶,工艺精细,通体施有螺钿装饰,腹面上还嵌有一骑驼人抚琵琶的画面,它己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


• 南音琵琶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保存中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琵琶经过历代的流传,在外形式样、规格和演奏姿势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改变,而南音琵琶则是因演奏民间音乐“南音”而得名。琵琶自唐代发展为竖抱,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古老的横抱姿势,因而又有“横抱琵琶”之称。


南琶的构造和琵琶完全相同。琴身长93~104厘米,琵琶头为凤尾形,曲颈,共鸣箱呈梨状,但腹部较宽阔。


南音琵琶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是演奏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在乐队中起着指挥作用。演奏风格古朴、独特,音韵有敲击钟磬之风味。常和南音洞箫配在一起,清雅、委婉,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之声,拨弄着听众的情绪,既开阔大气,纳得住肃杀悲壮;又柔情似水,容得下婉转悠扬。


从大漠边塞到北国江南,刚柔并济,琵琶,成为当之无愧的“弹拨乐器之王”。在民族乐团、传统曲艺中,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琵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琵琶像一位独行的侠者,它行走于音乐的江湖,既可登大雅之堂,亦可穿梭在市井之间,不似古琴般沉郁厚重,不似古筝般幽微淡雅,不媚俗做作,跨越两千余年的历史,依旧保留着一身侠骨柔情。


节拍
滚屏
速度
 全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没找到任何评论,期待你打破沉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