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琵琶演奏时如何协调用力与放松?

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我们一直处在协调种种的矛盾之中。既要用力的弹奏,又要放松的状态。在学习演奏琵琶的过程里如何协调好用力与放松,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用力


什么是用力?用力就是肌肉收缩,也即是肌肉紧张。肌肉紧张的程度越大,用的力也就越多。反之,肌肉紧张的程度越小,用的力就越少。手指的运动是由大脑皮层下的神经系统给需要运动的肌肉群发出指令,肌肉群开始收缩,以手指骨为杠杆,以关节为轴心,拉动手指,使手指伸直,从而产生的运动。完成一个手指运动,需要数个肌肉群来协同工作。其中负责拇指伸直运动的肌肉有拇长伸肌、拇短伸肌,负责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伸直运动的肌肉有指伸肌、示指肌、小指伸肌、骨间肌和蚓状肌。主要工作的肌肉称为原动肌,与原动肌作用正好相反的称为对抗肌,协同原动肌共同来完成收缩运动的称为协同肌。还有固定手指骨另一端的称为固定肌。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重复单一动作,加深大脑皮层的记忆,使其一系列肌肉群的运动变成概念化和自动化。只有这样,肌肉群才会在大脑皮层下的神经系统指挥下,按其已形成的概念化和自动化记忆,收缩拉动手指骨,我们才能娴熟自如的运动。


用力——在演奏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用力是动态运动。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或作用力不足时,琴弦就不可能振动或振动不佳。也就不可能产生悦耳的声响。演奏也就无从谈起。在我们演奏的过程中,用力一直是至始至终贯穿到底的。正是由于改变了用力的大小、发力的快慢,我们才会采撷到强或弱、坚实或柔软等等的音响效果,才会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正是因为用力,我们才会充分展现人类的奔放、强悍的阳刚之美,表诉柔弱、细腻的婉约之情。让我们能够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使我们沉醉在其中,这就是能够震撼人类心灵的艺术感染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人类引以为骄傲的。也只有人类才能创作出如此美仑美奂的音乐艺术。


用力——并不是毫无节制的用力,必须要在控制下用力。每一条系在琴上的弦,都有规限振动幅度的空间,也即是琴弦与按音指板的距离,在琵琶上是琴弦与按音品位或相位之间的距离。如果用力过大,琴弦振动幅度就会超过规限的空间,弦身就会碰击琴身发出噪音。而且每一种乐器上的琴弦都有它所能承受外力的最大极限。如果超过这个极限,声音就会炸裂,所发出的音响就不是美妙的乐音,而是刺耳的噪音。我们要清楚,力度不等于强度;强度不等于噪音。也就是说,情感的力度,不一定用音响的强度来表现,不是每次运用扫拂都要最强的力度。例如在乐曲《彝族舞曲》的快板中,作者在编曲时运用了大量的“扫轮”、“拂轮”。而在这里,我们所用的“扫”和“拂”,只是描写了小伙子们欢歌快舞的场面,在这里表述一种欢跃的心境。所以,这里的“扫”与“拂”要有弹性,富有动感。而在古曲《十面埋伏》中,也运用大篇幅的“扫”、“拂”及“夹扫”。而在这里是运用这些强度大的指法,来再现了声势浩大、战斗激烈的古战场。所以,在这里的“扫”、“拂”及“夹扫”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加大力度,进而营造出惊天动地、惨烈壮观的战争场面。总之,在用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要求来安排用力的幅度,不要认为大力度就一定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我们要知道细微徐缓之处也能扣动人的心弦。我们需要的是情感上的重音,而不是物理上的重音。如何运用力度的幅度变化,要根据具体的音乐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合理安排和运用用力幅度的大小。用力必须在以确保不破坏音响美感的前提下来进行。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不但不能增强艺术感染力,还会破坏音乐的整体性。


二、放松


什么是放松?放松就是肌肉不收缩,也即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肌肉放松。 严格的来说,人的身体是没有绝对性的放松。只是一种相对性的用力和不用力。相对性的用力是我们主观上要求肌肉收缩,相对性的不用力是客观上肌肉为维持一种状态而做的一种肌肉平衡。我们的站、坐、行、走或做各种各样的动作,都是肌肉为保持一定状态在做静态运动。也就是说,肌肉只做维持性的工作,保持这种肌肉张力的平衡。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放松,是指不用经过大脑皮层下的神经系统去控制而产生的肌肉群张力的平衡性。在人体的一切运动中,都有动态运动和静态运动两种形式。动态运动是我们所指的肌肉群收缩运动。而静态运动是指肌肉群只做维持性的工作,并不做收缩运动。我们所指的放松就是指的静态运动。放松也即是手指、手掌、手臂肌肉维持一种状态,而并非收缩发力。


我们在弹击琴弦时,只需要在一点上用力。即手指在接触弦的一瞬间肌肉收缩,做动态运动。除此之外都不应用力,肌肉只做维持性的工作。肌肉在收缩的过程中,需要血液输送一定的养料到肌肉的组织里,这在运动力学上称为化学能。肌肉收缩是利用化学能将其转换为机械能,手指才会运动。在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废料——乳酸,需要动脉毛细血管在输送化学能的同时,静脉毛细血管将废料——乳酸带走并排泄掉。动脉毛细血管是无法将化学能这种物质在肌肉收缩的条件下,充分的将化学能输送到肌肉组织里去的。由于一次性的肌肉收缩时间过长,消耗了大量的化学能,收缩与收缩的间歇时间又很短,化学能还不能充分的传递进去。在转换机械能的同时所消耗的废料——乳酸也不能得到完全的排泄。而后又开始了第二次的肌肉收缩。在第二次的肌肉收缩时,由于化学能的不足,导致机械能的不足。以此循环下去,直至化学能消耗怠尽,机械能也就无法生成,没有机械能的供给,手指就无力运动,也就是手指疲惫不堪的时候。由于废料排泄不出去,乳酸逐渐的堆积过多,手指肌肉就会感到酸痛难忍,无法运动。


必须强调的是:一切人体运动必须在合乎自然生理规则的状态下才能进行。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则,势必造成诸多不便和弊病。手指骨关节在运动过程中,软骨内膜会不断的产生一种起着润滑作用的物质称为滑液,并由毛细血管不断的将其吸收排泄出去。但由于不合理的运动,或长期超负荷运动,使手指的软骨内膜损伤,起着润滑作用的滑液不能正常排出和吸收,使得这种物质在骨关节中停留。而这种物质积聚过多后,就会形成囊肿。造成关节淤血、肿大和疼痛,致使手指关节无法运动,甚至会使手指变形。


我们强调动态运动与静态运动统一协调的运用。有静态运动的支持,才能有充分的能力保证动态运动的完成。只有放松,才能保证轻松自如、高效率高质量的进行一切运动项目。


放松—— 在演奏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放松是静态运动,放松是为了储备能量再次用力。没有放松就不可能保证动态运动速度和运动质量。一切运动都必须在一个静态运动的前提下的才能得以进行。没有静态运动,我们无法储备能量,进行下一次的肌肉收缩的动态运动。静态运动进行的好,各个肌肉群的张力就会得以平衡,我们可以感觉非常放松,舒适。手也不会感觉疲劳,更不会将手练坏。


在我们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讲的最多的、强调最多的是放松。而我们强调的是要在静态运动中做动态运动,而不是在动态运动中作静态运动。也就是说: 要在放松的状态下用力,而不是在用力的状态下放松。用力不要用蛮力,无论是演奏多大强度的音符,用力时不能使琴弦的振动超越了规限的空间,手指对弦所释放的力度,也不能超越了乐器本身所能承受的范围,否则声音就会炸裂。而放松不能懈怠,手指不能无力的从弦上擦蹭而过。无论是演奏如何细弱的音色,最终手指的力点必须与琴弦有一个交接点——撞击的过程。否则,就会发出虚散的声音。


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做到强而不噪,弱而不虚,循序有制,收放自如。认真地将这组矛盾协调好。


节拍
滚屏
速度
 全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没找到任何评论,期待你打破沉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