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诗词中的古琴文化

  中国古代文人视古琴乐为精神载体,在“古琴棋字画”中排第一,如朱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姜夔、黄庭坚等都有相当的古琴乐修养。古琴艺术反映文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北宋的人文精神更多地渗透于对古琴乐的审美之中,对古琴乐实践和理论的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魏晋以来,文人士大夫经常与僧侣们结交同游,尤其是唐代,有着一大批修禅的文人雅士。禅宗“见性成佛”、“直指人心”的顿悟,使很多文人与之结下不解之缘。文人往往将“顿悟”作为艺术创作和人生境界的理想。晚年的欧阳修弃官回隐,自号“六一居士”;苏轼亦号“东坡居士”。所谓居士,其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合一的最佳方式。


  李白深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他身上最后形成了二者兼顾的观念,即“功成,名遂,身退”。李白一生中经常求仙访道,后又与羽士元丹丘隐居嵩山。一向倾心于道家文化的李白在诗篇中留下了大量的“古琴诗”、“古琴歌”。如:《听蜀僧浚弹古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进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北宋文学家苏轼(1037——1101)笃信佛教,酷爱古琴。苏东坡的交往多离不开古琴,他有很多悟性极强、古琴技高超的僧人古琴友。著名古琴家、羽士戴日祥和庐山处士崔闲都曾经弹过苏轼家躲的雷氏古琴。方外僧人仲殊长老、杭州僧人思聪等也与之交往甚密。苏轼一生的诗文创作,常喜借古琴以悟人生真谛。比如《听杭僧惟贤古琴》中云


  大弦春温顺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


  平生未识宫与角,但闻牛叫盎中雉登木。


  门前剥啄谁扣门?山僧未闲群勿嗔。


  回家且觅千斛水,净洗从前筝笛耳。


  又如《听僧昭素古琴》:


  不知微妙声,究竟从何出。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此心知有在,尚复此微吟。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768——824)也有过与古琴僧弹古琴的出色诗句,如《听颖师弹古琴》就是其中一例: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任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词采瑰丽,意境奇异,富浪漫色彩的“鬼才”——唐代诗人李贺(790——816)也写过同名古琴诗: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又如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僧院听古琴》:


  禅思何妨在玉古琴,真僧不见听时心。离声怨调秋堂夕,云向苍梧湘水深。


  唐代著名羽士吴筠的《听尹炼师弹古琴》:“至乐本太一,幽古琴和干坤。郑声久乱雅,此道稀能尊……”此外,还有苦吟派诗人贾岛(779——843)的《听乐隐士弹易水》和才高而貌陋、不媚权贵的诗人方干的《听段处士弹古琴》诗等,都是著名描写听古琴僧弹古琴的诗篇


  魏晋时期的古琴名士



节拍
滚屏
速度
 全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没找到任何评论,期待你打破沉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