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琴简介

Baike 发表于 2023-12-19 12:28:45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闭右栏 0 106
  月琴,中国传统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音箱呈满圆形,琴脖短小。全长62、音箱直径36.3厘米。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制。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琴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比如,月琴传到了台湾以后,形状有了一些小变化。台湾月琴的颈较长,音箱为木制圆形,偶有6角形或8角形。早期用蚕丝弦,现常用尼龙弦,颇流行使用钓线。是台湾歌仔戏、歌仔说唱。闽南的歌仔戏(芗剧)和歌仔(当地称锦歌,民谣的总称)说唱亦使用台湾月琴。

  月琴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和为歌舞、戏曲、说唱音乐伴奏。它是京剧、评剧、豫剧、楚剧、锡剧、桂剧和台湾歌仔戏等戏剧的伴奏乐器。在京剧文场中,月琴和京胡、京二胡合称三大件。豫剧使用大八角无品月琴伴奏,它和二弦、三弦合称三大件。

  月琴也用于说唱音乐四川清音伴奏,这种曲艺形式是清干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深为四川人民喜闻乐见,以前,艺人多在茶馆坐唱或在街头即地做场演唱,用琵琶或月琴伴奏,故有"唱琵月琴使用琶"或" 唱月琴"之说。

  20世纪50年代后,四川清音不断丰富提高,伴奏乐器还增添了胡琴、碗琴、檀板和竹鼓等。在彝族地区,月琴是民间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它还为50年代诞生的彝剧伴奏。在广西隆林,苗族常用月琴演奏器乐合奏曲或独奏曲。在素有"音乐之乡"誉称的湖南通道,侗族常用月琴与芦笙等乐器一起合奏。在云南大理,月琴是仅次于白族龙 头三弦的弦鸣乐器,还用于白剧伴奏。

  月琴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于男女青年的社交和恋爱生活中。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喜庆的"跳歌"、"跳坡"等活动中,它更是不可缺少的、用于传情达意的乐器。弹琴者一人或数人边弹边跳,众人则随后围圈踏节而舞。

  月琴结构和阮近似,不同处是在琴身中胶有音梁和支有音柱、琴颈短小。月琴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琴弦和缚弦等部分组成。

  琴头和琴颈是用一整块紫檀或其他硬木制作。琴头顶端的装饰,是单独用木料雕塑成龙头或其他图案,再胶粘上去。琴颈上部开有弦槽,槽侧并有安装弦轴的圆孔。琴颈下端有方形木杆装在琴身上。

  琴身是呈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背、框板胶粘而成。框板用6快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成一圆形琴框,上下开有装入琴颈方木的孔眼。它的两面粘着面、背板。面板和背板是月琴发音的共鸣板,用纹理顺直均匀、无疤节和木色一致的桐木制作。在面、背板中间横置两道音梁,中间支有两个音柱。

  弦轴用黄杨木,外表刻有斜条瓣纹,拧转的一端还嵌有象牙或骨饰。

  琴弦用丝弦、尼龙弦或尼龙缠钢丝弦。以钢丝尼龙弦的效果最好。

  缚弦用红木或竹子制作,粘在面板下部的中间。

  优质月琴的音阶准确、音准偏差不超过正负15音分,音色清脆柔和,音响宽亮;琴身圆度准确,框板宽度一致,面背板平光洁净;琴头雕饰细致;音品间隔准确,排列整齐;琴颈和面板一个平面上,无前倾或后仰现象;弦轴、轴孔配合严,齿轮铜轴灵敏。各胶合部位拼粘牢固,涂漆匀净光亮。

  演奏月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拿拨子弹奏,其技巧已发展到弹、拨、撮、滚、扫滚、按、颤、滑、吟等30多种,其中还包括有独特效果的"刮品"技巧,不但可用于伴奏,同样也是一件出色的独奏乐器。

  月琴由古代阮和琵琶演变而来。音箱为扁平正圆形或八角形,琴颈比阮短。琴颈和面板上装有竹制的品,有7品、9品、10品、12 品多种。张4根丝弦,每两弦音高相同 ,定弦为 d1 、a1 ,音域两个八度左右 。 以牛角 、骨头或拨子弹奏,声音清脆。改革后的月琴品位增至24个,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用金属弦或尼龙缠弦,张弦2——4根不等,3弦月琴定弦为:g、d1、g1;g、c1、g1。3弦京剧月琴定音为363或626。4弦者定音为g、d1、g1、d2,音域9——c4。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长杆月琴,音品增至30个,音域达4个八度。

  月琴名曲:

  月琴乐曲丰富多彩,各民族、各地区又有所不同。彝族较著名的传统独奏曲有:《刮地风》 、《野马过河》、《一对鹅》、《六背腔》、《甘洛调》、《数西调》、《雷波调》、《威宁调》、《大理调》、《草皮调》和《嘎木调》等。哈尼族月琴曲有《过山调》等。
节拍
滚屏
速度
 全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没找到任何评论,期待你打破沉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