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演奏作为听觉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地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而且对演奏者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单单追求一种听觉上的满足感,与此同时,还追求一种视觉上的美感。这种美感来自于演奏者对不同情绪、不同节奏和不同风格的音乐,把内在的音乐感受用不同的外在的肢体动作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让欣赏者情不自禁地随着你的音乐摆动和陶醉。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尽管世界著名的指挥大师卡拉扬有大将军的指挥风范,但他那不动声色地指挥有时也不能给观众一种满足感。而他的弟子小泽征尔作为世界年轻的一代指挥家,他的指挥出神入化,真可谓青出于蓝而又胜于蓝。只见他时而像山洪爆发、时而像小桥流水,时而似电闪雷鸣、时而又似风和日丽;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语的妙趣,无不给人一种心灵的深深地震撼。作为手风琴演奏者,他(她)坐在台上,对莫大的舞台来说,都显得非常之渺小。如果此时演奏者只追求内在的律动,而不能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岂不就像一尊纹丝不动的菩萨一样吗?而对大部分观众来说,他们所追求的是视觉与听觉上的同步满足,他们希望通过演奏者的演奏,能听懂或看懂演奏者所要表现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达到视听和谐的美感享受,以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因此,运用人体特殊的语言将琴体和人体合二为一,琴就成了人体的一部分了。用琴说话,用琴歌唱,用琴与观众交流,就像一个演员,用他的整个身心在投入表演一样,那么,音乐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就变成可视的音乐和活动的雕塑了。
艺术是相通的。手风琴所表现的艺术魅力,真可谓无所不为、无所不能。笔者曾观摩了许多届中国国际手风琴艺术节,除了外国专家的高超技艺外,他们都十分了解本民族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并准确地把握住民族音乐的风格,追求一种情感、意境、风格和动感的相互交融,通过肢体的动作和手风琴风箱的运用,用不同的琴体角度在舞台上展示多姿多彩的雕塑美,他们的演奏静中有动、动中求静,尽情地表现他们丰富的内心感受和描述他们对音乐与生活的诠释。如:新西兰爵士乐手风琴演奏家格兰特。尤基。马丁先生,在95年的国际手风琴艺术节上,我们有幸观看到了他的爵士手风琴独奏音乐会的表演,他根据不同风格的乐曲,采用不同风格的肢体动作巧妙地运用于整场音乐会,一场音乐会下来,人们轻松愉快、情绪高涨、欢呼雀跃,带给中国手风琴界耳目一新的感受,并为之而震撼。也许有人会说:爵士乐需要这样的动感。其实不然。像我国著名的青年手风琴演奏家杨屹先生,他在演奏《琴键上的小猫》这首乐曲时,通过他绘声绘色、琴、人合一地表演,把小猫咪那种机灵可爱、摇头晃脑、大摇大摆地在琴键上活蹦乱跳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又如:他在演奏《仲夏夜》时,观众除了为他精湛的琴技喝彩外,如果没有他那出色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上的配合表演,那么,人们不可能在欣赏这首乐曲的同时,感受到这来自军营生活的艺术体验和情感升华。这就是肢体语言在手风琴演奏中的审美作用。
在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中,戏剧以其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传达着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历史文化。李遇秋老师创编的手风琴独奏曲《京剧脸谱》,十分形象化地将各种人物的性格造型,一幕幕地再现在乐曲中。如果演奏者熟悉剧情及京剧内涵的话,那么,他(她)在演奏中,将会非常自然地模仿戏剧中的肢体动作、头部晃动、面部表情的表演,这时,观众所欣赏到的不只是手风琴乐曲,他们的脑海里将会浮想联翩,像是观看了一场京剧脸谱的表演,留下更多的是无穷无尽的回味。这样,观众的品味和审美情趣在演奏者出色的表演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而肢体语言在演奏中发挥了它应有的审美作用。
手风琴演奏是舞台表演艺术景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随着人们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任何一门艺术单纯的表现空间都是有限的。手风琴演奏正和其它姊妹艺术进行着组合、互补,相互兼容。具环球手风琴中国网站上的资料介绍,愈来愈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手风琴与其他乐器的合作。我国去年也成功地举行了杨屹老师手风琴与交响乐团协奏的音乐会。大家都意识到手风琴的发展必须要与其它艺术兼收并蓄,才能丰富自我、壮大自我,与此同时,手风琴表演艺术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欣赏者。
这篇文章已在《小演奏家》杂志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