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国家孩子们怎么学习大提琴?

Cello 发表于 2023-12-17 13:01:28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闭右栏 0 118

  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A从6岁开始,就拿出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三从一大(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架势,苦练演奏;然而在18岁时,其达到的演奏水平,竟被一个10岁才开始学习演奏的同龄孩子B超过;而且这里谈论的不是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等相对虚幻、难以评判的领域,而是B甚至在技术储备这种比较容易标准化、可衡量的领域上,都超过了练琴年头远长于自己的A。


  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对孩子B的学琴方法产生好奇:毕竟对于琴童家长来说,看起来B的方法更高效,能够帮助孩子节省珍贵的课外时间;而对于老师而言,如何能让学生快速成材,让自己颜面有光,当然也是个关乎生计的重要课题。


  根据我的观察,上述的“孩子B”在外国琴童中颇常见;在上周结束的“超级大提琴2018”中,我观察了几十位来自海外的二十岁上下的年轻演奏家的精彩表演,他们展现了纯熟的演奏技术和丰厚的曲目积累。这背后的训练量自不必说,但从他们轻松鲜活、自我愉悦的演奏状态中,我们又能够明显感受到,这样的成果并不是靠一味苦练、狠练而获得的,而是有一些“巧劲”。


  我询问了其中一些年轻演奏员,也向他们的老师请教:他们到底是怎么学琴的?


  我收到了一些信息,结合一些此前的思路,未作详细整理,谨把它们胡乱而原样地分享给各位读者,供大家兼听则明:


  一、宽松但有指导的家庭氛围非常重要


  “琴二代(即家长学过演奏,哪怕和孩子并不是一门乐器,或家长的演奏并未达到精深)”学琴的成功率远高。当然,这些家长多少能给孩子些专业方面的指导,或者有相对充裕的“圈内资源”,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家长更了解乐器学习的规律,例如在什么样的环节应该使劲督促,什么样的环节应该顺其自然,如何根据长期目标和孩子特色进行拆解。(这一分析和《音乐神童加工厂》一书中的分析相合。)


  我们身边的琴童家长,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注定有较大部分是不懂音乐,更不懂演奏的。但如果能够通过有效的“老师-家长”交流,让家长在最短时间明白“学琴原来是这么回事”,其实是很能提升孩子学琴效率的。


  另外我也见到过一些“家长抱怨老师教学不得法、老师抱怨家长监督不得力”的情况。我觉得问题既不纯粹在老师,也不纯粹在家长,而是双方的沟通严重不充分;没有不希望孩子好的家长,也少见不希望学生进步的老师,但“练琴究竟是怎么回事”,有太多老师没有在尽早的阶段,同家长真正沟通清楚,浪费了双方和孩子大量时间。


  二、学演奏远远不等于学音乐


  十岁开始学琴,并不意味着十岁才开始学音乐;如果希望孩子在学习演奏的岁月里能走得高效、顺遂,则开始学习演奏之前,是有大量工作要做的,例如对于音高、节奏的训练,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先修,对唱歌、舞蹈等艺术活动的大量接触,以及大量的“阅读”——听录音或音乐会等。我们暂且称上述这一系列内容为“音乐基础训练”。


  然而我们接触到的很多孩子,在学习乐器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严肃而成体系的音乐基础训练。我们非常知道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是什么样子,它大概是副科中的副科,恐怕在很多学校里属最不被看重的科目。所以有大量孩子,谱子尚且识不清,唱歌尚且唱不好,却被要求左手拿着并不熟悉的琴,右手握着并不顺手的弓,用这一套“难用至极”的工具,演奏乐谱,代替唱歌,这当然要浪费大量时间,效率极低。


  那些前期接受过充分音乐基础训练的孩子,在视谱等多个环节,能节省大量时间,“偷”出不少进度。


  三、演奏源自歌唱,歌唱源自说话


  当说话不足以表达感情时,我们就给语言加上了更多的声调,变得有了音高和节奏,变成了歌唱;当歌唱因为人的生理构造(例如需要换气而造成断句、难以发出双音、音色不够丰富等)而局限了感情表达时,人们就发明了乐器。


  借用一个语文学科的例子,我们的演奏,有些像是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散文之类的融合。所以演奏的根基是描述和表达;想要有好的演奏,根本上要有强烈的表达、交流欲望,要喜欢讲故事、谈感受。


  在“超级大提琴”的一些交流环节中,年轻的演奏家现场请中国琴童模唱自己演奏的段落,琴童咬紧牙关,誓死不唱,这简直太成问题——非但无表达的欲望,甚至对当众表达(哪怕只是简单的复述)深感恐惧,我大概能够猜想,这位琴童恐怕在平时的训练中,也很少唱谱。这样学习演奏是非常别扭的,甚至可说是空中楼阁。


  我想,其实对于表达欲不强的孩子,完全可以通过多聆听、多欣赏,来学习音乐,未必要强迫学习演奏。还是上面那句话,学演奏远远不等于学音乐。


  四、自驱式训练是高效之源


  我问老外:把音乐性放在一旁不谈,你们的年轻人是如何练习技术的?因为他们所展现出的纯熟技术一定是以大量的练习曲积累为支撑的。


  老外给出了两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关键词:Unstoppable(不可阻挡)和Hooked(钩住):年轻的演奏家们并非被下令“这周练习以下十条练习曲”,而是他们为了能够演奏喜欢的曲目、发出自己喜欢的、在头脑中想象出的音色,会主动发掘更多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问题的练习曲。这种“为了击杀恶龙而辛苦磨剑”,或“为了买喜欢的衣服而辛苦挣钱”的路径,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而这背后的根本原因,不是“我练完这十条练习曲,可以得到表扬和奖励”,而是“还有没有更多练习曲,能帮我解决这个技术难关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训练思路,显然会指向不同的练习效率。


  不过,说实在的,硬让一个即便很喜欢大提琴的孩子,从六岁这种身体发育高度不成熟的年龄就开始学习演奏,他怎么可能喜欢自己的演奏,又怎么可能对自己演奏的质与量有所追求呢?他更不可能为了完善自己的演奏,而挖空心思想办法、找曲子来练了。所以我最近和很多家长说,千万不要急,不如晚些再开始,啥也不耽误。


  五、几何式增长的练琴时间


  一万小时定律大概是很难逃过了。如果琴童B希望在10-18岁这八年间完成琴童A在6-18岁这12年间完成的任务,甚至有所超越,那么每天的练习时间当然还是要保证。


  老外说,他们的孩子在开始学琴的第一年,往往也是每天半小时;一年后,也会有部分放弃者,但剩余的那些笃定要继续学习的,会把时间变成一小时,尔后增加到两小时,后面更多。这又对应了上文提到的“Unstoppable”,而且不难想象,他们的练琴时间,可是丝毫不少于我们的孩子。


  这和西方国家相对充裕的人均高水平教育资源分配可能有些关系。不那么大的升学和就业压力,使家长允许孩子在这种“不知道在短期或长期的未来有什么用”的事情上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当然会让其中天赋突出的孩子更容易做出成就。


  一位长年居住美国、孩子在中国跟我学琴的家长,从另一个侧面给出了自己的观察结果,我也觉得很有道理;虽然与今天的讨论并不全然相关,但依然在此分享给大家:


  “我在YouTube上搜到过一个康涅狄格州的男孩,小时候拉得真不怎么样, 跳着看到他在高中16岁学校音乐会上表演的视频,已经拉得很好了,绝对不比中国那些小学就考完9级的高中生差。也就是说,他们一家晃晃悠悠的用大概十年时间,达到中国勤快孩子学琴5、6年的水平,但最后大家水平是一样的。区别是前者小时候没太受罪,练习量偏少,可能不到中国孩子的一半,所以没有苦大仇深,比较enjoy,等年龄大一些,比如上了初中,心智和力量发育得更成熟,也能自然地接受每天更长时间的重复练习,所以进步速度也就提升了。幼年少年时期由于没有练得太狠,反而会有时间和精力做更全面的音乐素质提升。当然,这样花双倍课时费,等上双倍的年头,不是我们急功近利的中国家庭可以接受的。”


  当然,我们完全不必妄自菲薄:在舞台上翩翩演奏的少年们,当然也是所在国家中最杰出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整体,更不能代表在那些国家也广泛存在的“学着玩玩”之辈;中国国内(尤其是较发达城市)的基础音乐教育和器乐演奏教育已经逐渐与国际接轨,培养出大量很杰出的职业或非职业的年轻演奏员。我们的演奏教育体系,在既定的社会大现实(例如升学压力等)条件下,做得已相当不错了。


节拍
滚屏
速度
 全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没找到任何评论,期待你打破沉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